查看原文
其他

带“资”进组懂内容会运营……大BOSS为何招不到对的人?

干劲冲天的商报君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2021-05-21


近年,市场大环境巨变,书业这个传统行业裹挟其中,因势应变被要求更迅速、更灵敏。从产品研发到销售层面,编印发的单线流动产业链模式已经完全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融合出版波及的多介质音视频、文创、游戏、电影等的齐头并进;产品的多元带来渠道的多线迸发,这一切不意味着市场机会的简单增多,而是指向了新渠道的整合,营销与内容端的深度融合……


由业务转型触发的出版企业组织机构变革迫在眉睫,同时,新的人力管理方式也在演进。为此,借一年一度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人情报告”调研专辑出版机会,邀请若干出版机构负责人,从顶层设计出发,考量新环境下他们面临的组织效能提升困惑及最新的人才迭代方法,继而观察行业变化趋势。当然,做好内容的最底层逻辑并没有变化,出版人仍然希望,甚至更强烈渴望,做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产品,这也是此次探讨“人才与组织能效”的前提。


2013~2015年,微博等自媒体兴起并繁荣,传统媒介集体哑火。面对这个“微博时代”,多数出版机构都陷入迷茫,甚至部分机构沦陷;此后的“微信(公号)时代”,又是另一轮洗牌;再此后的“抖音(短视频)时代”,更是对出版选题、运营、营销及多媒体出版形式提出新挑战。


2021年,互联网带来社交媒体形式的加速迭代,催生了图书销售形式和渠道的迅猛变化,出版机构发行部第一时间直面了“流程提速”。


正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邵若愚所言,浙少社虽然没有大刀阔斧地对原有组织架构进行改革,但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业务职能范畴都做了加法和升级。尤其在重点项目执行落地过程中,直面传统渠道之外的新项目、新商机。浙少社集结各部门力量,编辑、营销、业务、美编、主播等各岗位人员,第一时间积极响应,打通编、印、发一系列环节的前后端,打破原有岗位分工,协同配合直至项目任务完成。在适应新零售模式过程中,浙少社团队也在高效完成项目后,大大提升了设计、直播、剪辑、文案等多项新技能。


“出版企业的市场化道路,是一个非常艰难和漫长的过程。当前的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出版社无一不感到乏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社长刘凯军直言,在新媒体运营方面,出版社大多滞后于民营策划公司,在一些新的销售渠道,比如封闭直销模式等探索方面,出版社的举措也普遍不及民营图书公司灵活。


此外,近年的融合出版商业化渐成出版圈的重要探索方向之一,相应的组织变革也成为业界新话题。对此,机械工业出版社社长李奇介绍了该社一系列革新做法——从理念上打破固有思维和工作方式,打破束缚融合创新的边界和条条框框,激发组织活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消除无效、低效环节;最重要的是利用技术赋能,加大数字化投入和新技术普及应用,持续加强数字平台的建设和迭代优化,实现新型业务的“化学反应”,提高运转效率。眼下,机工社已将“机工集团化管理体系搭建与优化”“工程科技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全媒体演播大厅二期建设”“营销销售终端建设”“现代物流与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等一系列具有基础性、示范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列入“十四五”重点工程。



大BOSS为什么招不到完美人才?


当面临需要什么人才的提问时,有出版机构老总回答:“懂书懂内容,带‘资’进组的产品经理,会写推文,会玩两微一抖,懂视频,有资源统合能力、运营能力,也就是知道怎么赚钱……说完自己又补充一句:“这样人早就自己干了。”这或许是眼下出版圈最大的人才困局——对人才要求很高,但总是等不到合适的那位。


金字招牌会为招人加分。从目前看,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至少在招新层面还挺顺利。据新经典文化副总裁黎遥介绍,由于公司手握大量畅销书以及品牌美誉度,对无论是做编辑还是做发行的新人来说,都是金字招牌。但显然还不够。事实上,新经典文化作为一家上市书企,虽然形成了一套运转规律,但传统出版和现代出版的差异已经显现:以往主要是挑选优质内容,经过编辑加工,通过合适的设计印到纸上、装订发行,最后回款,然后进行新的生产与循环。现在的出版,纸电声一体,同时在影视、图画、游戏、文创等方面都有涉及,多轮次、不同维度的复合循环。在黎遥看来,如今出版机构最缺乏懂内容、同时懂多种媒介运营的复合型人才。

眼下,出版机构业务层面的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带资进组”的产品经理——资源整合型创意编辑是一个大缺口。“有作家资源,有选题资源,同时创意营销能力、市场把控能力非常强。其二,新媒体营销人员。比如做短视频、主播、新媒体创意营销的人员。特别是直播输出的是视频产品,与纸质产品存在区别,对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既需要文案表达力,又需要掌握拍摄后期技巧。目前,新兴业务的考核细则也是一个新课题。

从细部观察,编辑岗的复合性要求早已不断加码。一方面,由于利润考核压身,很多出版机构编辑承担了大量营销开拓的工作。另一方面,随着业务发展及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编辑的工作内容本身也在不断变化。据童趣出版公司总经理史妍介绍,童趣以前招聘编辑在专业方面比较偏重汉语言文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等,现在招聘编辑人员需求变得多元化,对于具备新领域、新技能的人才、理工科背景等复合型人才需求也在增加。


销售层面的缺口更为明显。”即便2020年的业绩增长不错,奇想国负责人黄晓燕依然存在人才饥渴。“销售和市场进一步打通,呼吁学习能力强、能迅速应变的既懂内容,又懂市场,还懂销售的全能型销售人员出现。以前发行——发了就行的图书销售行为,几乎已经失去存在价值。”黄晓燕表示,由于品牌专业度,奇想国在招募新编辑层面相对容易,但一直未能找到一个适应目前销售形势的市场管理者。


尽管线上已经成为图书产品主战场,但今年线上格局依然存在变数。2020年,由于居家时间增多,不少出版机构获得了线上业务增量,今年第一季度已有减缓趋势,市场情况变得更为复杂多变。拿接力出版社举例,刚刚过去的4·23大促中,该社电商排名上升,但实际销售额已不及去年同期。该社总编辑白冰的判断是:“整个线上大盘在下滑。”当当、京东尽管增长幅度还较大,但销售费用也不断增加。另外,新华书店系统大刀阔斧加速线上销售,接力社今年上半年实体书店30%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这块的增量。显而易见,新需求点集中于行业对市场运营高管人才的渴求上。眼下,白冰最需要的人手是“运营总监”——能够把握整个出版机构发行营销资源并盘活的人。“在利润率保证前提下,不排斥任何销售模式。”但他需要会“算账”的人。“又懂经营管理,还要懂书和营销。”在白冰看来,市场运营高管不等同于销售总监——销售总监负责具体业务,市场运营高管则需要制定营销战略,整合系统整合,把握整个产销节奏、进度、市场格局等。“站位要足够高。”对此,白冰表示,“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慢慢找,虚位以待。”


而像机械工业出版社这样的综合性大社,人才需求维度会波及更多层面。比如,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员工原有知识结构与业务转型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开始显现,对数字产品策划、制作、运营等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增长。同时,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既熟悉行业又懂专业、既懂传统出版又懂全媒体生态、既熟悉业务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比较欠缺。“业务规模持续拓展,一批老员工逐步退出,在某些领域存在行业专家和领军型人才断档的现象。”该社社长李奇直言不讳。


毫无疑问,“缺人”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出版行业的传统运营逻辑发生巨大改变。从出版到营销到运营,从宣传内容的卖货逻辑,到经营用户的服务逻辑,从以“书”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出版人需要用更丰富的内容素材,服务于读者(用户),与他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信任。这不仅要求运营部门的人员有用户洞察,编辑和销售,几乎全流程的人都要有用户思维。




前沿探索


基于组织效率提升的顶层设计


组织机构调整的目标是支持公司发展战略,强化市场应变能力,提高运行效率,确保流程通畅、专业高效。


从记者调查看,似乎出版人都倾向于寻找趋于完美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前瞻性、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强烈创新精神、魅力感召力等高素质员工。对此,多位受访者认为,一个完美的图书运营人才,需要做过图书(能体会内容本身的力量),从事过基于互联网逻辑的内容运营(能理解用户需求),但“这样的人实在太少太少”。机工社的做法是双管齐下:一方面从外部引进人才;另一方面在内部展开学习培训,拆解具体动作,边“打仗”边磨合边提升组织效率,后者或许更为务实。对此,机工社已经对业务流程启动了优化改造工作。一是建立覆盖数字产品研发、制作、销售等主要价值链的业务流程,规划建设了全媒体演播中心、天工讲堂等一批重点项目和平台。二是持续创新,倡导新技术新工具在传统业务中的应用,组织实施了ERP系统升级改造、私域流量建设、直播和短视频营销等一批重点工程。三是积极推动融合发展,传统业务部门增设数字产品策划部,加快“一纸三电”和全媒体生态建设、增强复合发展能力已逐渐成为发展共识。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做出了相应安排。比如,鼓励员工“跳出出版做出版”,积极吸纳时代因素,每项工作至少有5%的创新。加大对专技人才的招新纳贤力度,为此该社专门设立了“伯乐奖”。四是聚焦视频、直播、活动策划、社群运营等核心技能加大培训力度,引导员工主动跟上形势变化。


眼下,青豆书坊也对业务流程,尤其是营销部门进行梳理和改造,营销部已经变成运营部,图书与线上音频产品融合运营。苏元看到了融合后明显的优势:“为读者创造了新价值,有利于增加黏性和服务手段,同时又相互引流,拓展新用户。”一些新岗位也在产生,比如,运营部门的内容素材岗(专门负责准备各种内容素材,对用户进行服务)、直播岗(直播带货)、新媒体岗、活动负责岗;发行业务也有比较大的变化,发行渠道有很多新的拓展,岗位也会随之增设。苏元的想法是,“尽量清晰地制定新的目标,并规划详细路线图,根据业务需求,从管理者到一线员工,全面进行学习和培训。”


“有全新的岗位也有渐进的变革,一切都在不断调整中。”刘凯军说,二十一世纪社设置了有声书项目组、有声书编辑。发行岗、营销、编辑岗的功能虽然不存在纯粹的重新定位,但在不断丰富中,比如发行延伸出责任发行岗,针对产品线细化发行路径;营销岗延伸出网络营销,编辑岗的营销编辑岗等,都是随着新业务出现不断增添的新工作内容。


“一直以来公司组织机构相对扁平化,汇报线也简单,制定决策时能够快速反应,提高管理及工作效率。”史妍透露,2020年社里启用线上审批系统,相比传统线下审批,大大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童趣通过完善和优化各级管理流程、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各部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责,互相协调与配合,充分利用公司资源,科学地促进了业务与组织机构融合发展,提高工作效率。


黄晓燕则希望公司的编辑们“以成为未来出版人要求自己,也就是内容和经营两手抓”。同时,她更希望员工有合伙人心态,共同打造奇想国品牌。“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服务者,员工更多的是服务心态。”



不看抖音的大BOSS不是好出版人  


管理者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无论形势怎样变化,都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带领团队实现目标。


传统出版机构的掌门人更看重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李奇表示,应对角色的转变,首先是要理解其背景并勇于接受;其次才是要客观分析角色转变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如何将小团队的战斗力转化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让编辑、发行成为行业最优秀的从业者,是刘凯军当下最关心的问题。当然,这需要内部激励机制做出调整。比如二十一世纪社的项目制、工作室制、事业部制等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战斗力,为让员工有快速成长的平台。具体做法包括不断创新用人机制,让职业经理人模式成为招募人才、使用人才的常态。


不断学习,紧跟市场形势,不断调整经营思路,但同时坚定产品的定位和方向,角色转变要靠保持好奇和想象力,成为更多民营公司负责人的出发点。“愿意不断改变、学习。”黄晓燕笑说:“自己不喜欢抖音、快手、拼多多,也要逼迫自己去研究。”


苏元则看重在变化中带队打仗的能力。“这个很重要也非常难,每位管理者的应对也都不一样。”就她而言,葆有好奇心,真正转变认知并不难。难点在于组织建设跟不上,要让整个团队转变观念不易,只能边干边转变了。2019年,青豆上线超级父母课堂,有了对互联网逻辑深入认知的可能,并且将认知平移到图书包装、运营和销售中。“这个过程,并非每个管理者都能跟上,习惯的力量太强大,在惯性道路上不减速,做新东西非常困难。”尽管青豆书坊在组织建设上强调让道不让速,但人才引进依旧不容易。“强调自身学习改造,根据业务需求,有计划地进行全员学习和培训”成为更多出版人有关人才培养的策略选择。


史妍觉得,她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管理思路、方式、方法的转变。80后、90后在不同时代背景下长大,具备不同特质,沟通与管理不能用原来的老方法,需要持续学习新的管理技能。“当员工谈到直播,我也需要提前了解直播相关技术,快速学习和掌握技能。”面对追求自由平等、注重个人价值体现的90后,她希望塑造一个学习、快乐、多元文化的团队氛围,尊重个体意愿、包容个人差异,用人之所长,通过搭建平台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个体价值崛起”

企业如何实现全员价值共进?



李奇:从目前招聘的情况来看,机工社的招新工作总体顺利,但确实也感受到一些难点。一是书业薪酬水平在社会各行业中缺乏明显优势,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具备计算机等科技专业背景的人才补充有一定难度。二是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知识供给提供了更多可能,一部分书业人才选择流向在线教育公司、知识付费平台。三是新一代求职者更加注重“自我感受”“自我选择”及“个体价值”的实现,对机构运行机制、企业文化乃至领导方式等都提出了新挑战。面对“个体价值”的新挑战,经营者需要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积极进行调整,最大程度实现企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共进,进而高效达成企业目标。


史妍:从员工招聘角度看,“个体价值的崛起”非常明显。就拿80后、90后来说,80后偏稳定,对公司的忠诚度较高,90后追求自由平等的工作环境,非常注重自我价值体现。童趣公司管理非常人性化,比如公司执行弹性工作时间,组织团建活动、生日派对、节日活动及发放各种节日福利。公司也非常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对全部岗位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员工不只有职务晋升一条通道,也可以通过专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提升,进行专业技能岗位的发展晋级。同时对于有向多领域发展需要的员工提供更多的轮岗锻炼机会。对全员的综合素质培训,编辑队伍专业技能的培训几乎每月都有。


苏元:最大的难点在于新的业务岗位,一方面人才稀缺,比如运营岗;另一方面是对新岗位业务人员的任职要求不够清晰,以致于太过理想化。比如,视频号内容生产岗位,既要创作符合自己调性的视频内容,又要完全理解视频号的运营逻辑,这样的人才去哪里打捞?又怎么培养?此外,能感受到“个体价值崛起”,也深感目前公司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愿景,让每个人能够看见自己在这个目标和愿景中的价值,还要把企业文化融合在目标愿景中,在具体行为规范上落地。我们一直强调个人成长和公司成长融合,强调个体在组织中发挥最大价值,因此“企业与个人价值”共进,确实有一种刻不容缓的感觉。


黄晓燕:出版是依靠创意的产业。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如何激发和保护员工的创造力,至关重要。员工的内驱力和主动性是最重要的。只有拥有足够的自主性,才能投入更多精力到工作中,也才能产生更多创造力。所以,组织的人性化关怀和机构的合伙人制度,对一家出版机构来说,是制胜法宝。



记者 / 孙珏



- end -




推荐   阅读   / 

“新生意时代”的八大出版法则

4月好书严选:在浮躁的泛娱乐时代,文学何去何从?

22家上市书企去年业绩如何?


©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书业最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 

新媒体矩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